星空(体育中国)官方网站

【2025中国自动化与人工智能教育大会】平行会议:职业教育数字化教学成果与实践-星空体育官网登录入口
023-88712828

世界先进CAD/CAM/CAE

NEWS/新闻

您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 > 行业动态

【2025中国自动化与人工智能教育大会】平行会议:职业教育数字化教学成果与实践

发表时间:2025-08-12 10:28:13

文章作者:小编

浏览次数:

  为落实“发展数字教育,建设学习型社会”国家战略,深化数字技术与教育全链融合,探索智能驱动教育公平跃升与全民数字素养培育的创新实践,中国自动化学会将于为主题,积极探索智能教育推动教育均衡发展的新模式,全力打造别具一格的教育新生态,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贡献智慧。

  在国家大力推进《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战略部署、全面落实《中小学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指南(2025年版)》相关要求的背景下,大会深度聚焦人工智能教育全链条的关键环节,围绕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成果创新、科普实践、社会资源五大维度特别设置五大平行会议,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深度耦合,为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培育新质生产力注入强劲动能。

  “职业教育数字化教学成果与实践”平行会议聚焦职业教育教学成果获奖项目,邀请泸州职业技术学院、日照市科技中等专业学校、闽北职业技术学院、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重庆青年职业技术学院和厦门南洋职业学院获奖团队核心成员现场分享破解教学难点、推动专业升级、深化产教融合的前沿经验与实践成果。会议旨在推广“立德树人、德技并修”的标杆实践,为职业院校、企业及研究机构搭建协同创新平台,共同助力中国自动化领域人才培养的高质量发展。

  火工品既是国家战略产业,也是国民经济重要产业。地缘因素导致全国最大火工品生产基地(泸州)产业人才外引力不足,亟待本地培养火工品智能制造高技能人才,实现“为战育匠”的时代使命。针对学校智能制造专业群人才培养与火工品产业链需求脱节的问题,联合军工企业,“政校行企研园”六方协同共建产业学院,将战略联盟向产教综合体突破,融入军工标准共育“严慎细实、数智融创”高技能人才。

  星空体育官网登录入口 星空网站

  熊隽,教授、高级工程师,泸州职业技术学院智能制造与汽车工程学院院长。荣获省“四有”好老师、省优秀指导教师、市优秀教师、川南经纬教学名师等称号;获全国性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参加教师教学能力大赛获省一等奖1项。先后发表中文核心论文10余篇;主编教材3本,副主编教材4本,其中3本评为十四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主持或参与建设国家级、省级精品在线门,主持建设省级课程思政典型案例1门;主持省厅级及以上教科研项目4项,主研7项。指导学生参加职业技能大赛获国家级奖项3项,省一等奖4项,省二等奖4项。

  “四元协同、产教共生、五创闭环”——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专业育人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党的二十大报告将“推进新型工业化”作为高质量发展核心任务,工业机器人已成为推动新质生产力快速发展的“硬核底座”,亟需大量高技能人才支撑。本报告重点介绍学校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专业“四元协同、产教共生、五创闭环”育人模式,并在产教融合、教学成果、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的成效进行交流分享。

  赵振铎,日照市科技中等专业学校正高级讲师、高级技师。主持研究国家级课题5项、省级6项;出版著作2部、教材6本,其中“十四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2本;开发国家级精品在线项;指导师生获世界、国家、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12金3银2铜;主持研究成果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项、省级5项。先后获评全国模范教师、中国机械行业教育教学名师、中国好人、山东省特级教师、齐鲁最美教师、齐鲁名师、山东省职业教育青年技能名师、山东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等荣誉称号,入选山东省齐鲁教育名家培育工程。

  成果融合信息技术,聚焦数字化设计、数字化制造、智能化生产、网络化控制四大环节,紧扣机电制造产业链相关岗位群,以立德树人为主线,构建“思政引领、五力导向”育人体系,实现培养目标的高移定位。“政行校企园”多方协同,重构“政策支持平台、产教对接平台、合作管理平台、资源共享平台”四平台和创建产业学院、行业共同体、市域产教联合体等产教融合育人路径。

  成果基于企业典型生产实践,实施“识岗-练岗-熟岗-练岗”等“岗课赛证创”五维度“四步递进”项目化任务式教学。形成了“五力导向、四融四递、多方协同”数智化制造人才培养模式育人机制和专业群课程体系,激发学生成长动力,实现“五力并举”的“真本领就业、真梦想创业”的人人出彩成长目标,精准对接培养区域产业急需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杨成菊,闽北职业技术学院教师,副教授,电工高级技师,福建省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带头人、福建省职业教育教学名师、闽江教育领军人才教学名师,福建省机械工业联合会理事、福建省女科技工作者协会职教分会副会长,世界职业技能大赛专家库成员、一带一路暨金砖国家技术创新与技能发展大赛专家库成员、一带一路暨金砖国家技能发展国际联盟机器人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为响应信息产业智能化转型所带来的人才结构升级需求,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系统推进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改革,构建形成了“产业牵引·分类培养·项目驱动”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实施“培养规格与行业标准相融合、教学内容与项目实际相融合、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相融合、教学场所与真实工厂相融合、教师队伍与工程师队伍相融合”的“五融合”机制,推动产业资源深度嵌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依托“标准型—能手型—创新型”的分类培养路径,有效回应学生多元化发展诉求;以“四阶四训”项目课程体系为核心,全面提升学生综合能力与岗位适应能力。改革实践历时八年,已建成高水平专业群及配套资源体系,打造一批名学生。该成果在多所高职院校得到推广应用,获得国家、省市多项荣誉,具备良好的示范推广价值与实践引领作用。

  李利杰,教授,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信息与智能工程学院院长,宁波市领军拔尖人才、宁波市科技特派团负责人,曾任鄞州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获评宁波市“四有好老师”等,并被宁波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记功。发表论文31篇,其中EI、核心期刊等高级别论文14篇,出版教材2部;主持参与省市级课题近20项,承接中国创新挑战赛(宁波)重大专项等各类横向项目50余项;建设全国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全国“拓金计划”示范课程、省级线门,牵头开发移动应用开发国际专业教学标准,申请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多项软件著作权等共8项。

  针对现有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不健全,国际化教育理念全球化视野不足,体制机制不健全,评价机制缺失等问题,依托《“一带一路”背景下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合作模式特征与评价研究》等8个省部级以上课题,建构了“中文+技能”三有三优人才培养模式,于2019年2月形成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施方案,先后在新能源汽车技术等专业群应用,以及学校和其他学校相关专业的推广,5年来取得突出的育人成效,产生广泛社会影响,被国内外20余所职业院校、企业等借鉴应用。

  王建中,现任智能制造学院副院长(主持工作),曾任信息工程系副主任、信息中心主任、教务处副处长等职务,三级教授、高级工程师,金砖国家国际联盟机器人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全国机械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全国人工智能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副理事长,担任市科技局科研项目评审、人社局高级职称评审、教委教育信息化领域等专家,担任世界技能大赛物联网应用开发组等裁判,获得中国自动化学会教学成果奖二等奖。主持国防科工委“934”对俄引进重点项目、国防科技工业局“十二五”军工技改、市级重点及一般项目8项,发表SCI、EI等高水平论文12篇,主编教材6部,授权发明专利等26项,科研成果获得中国职教学会前30大典型案例,转化资金300余万元,资政报告获得重庆市副市长江敦涛、马震的批示。

  中国工业和信息部2018年统计数据,物联网产业创新体系基本形成,随着鸿蒙技术国产化替代趋势愈发明显,已成为物联网最具活力的生态基础之一,物联网产业对于掌握鸿蒙技术的复合型人才需求日益迫切。然而高职物联网类专业群在课程体系、实践教学、师资能力等方面普遍滞后于产业发展的新要求。为应对这一问题,2019年起,厦门南洋职业学院开展鸿蒙智能物联技术人才培养等课题研究,在省级高水平专业群和应用技术工程中心的项目建设过程中,学校与企业协同创新、实践出一套“以生产性基地为载体、生产性工程项目为牵引、鸿蒙OS为技术底座、工坊轮岗为教学模式”的复合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

  侯红科,教授、高级技师。是 “物联网 + 智能制造” 福建省应用技术工程中心副主任,兼任福建省民用无人机协会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厦门市科技服务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厦门市科技局专家库专家、福建省自动化学会理事、厦门市翔安区进修学校附属学校科技副校长、厦门市人工智能教育专家。长期专注于机电系统集成方向的理论探索与工程实践应用。领衔建设厦门市侯红科职工技术创新工作室。主持福建省高水平业群、福建省特种机器人产业学院及厦门市高水平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建设项目。主持项目荣获福建省教学成果特等奖 1 项、二等奖 2 项;主编《特种机器人操作与运维(初级)》教材入选福建省十四五规划教材;主持《特种机器人操作与运维》课程入选福建省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积极参与多项标准的编写工作;发表学术论文 10 余篇,主持及参与课题研究 10 余项。个人荣获厦门市教育局教育系统 “五育”单项奖。

相关案例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