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FR预测2025年全球机器人五大趋势(附解读)
发表时间:2025-04-28 09:53:16
文章作者:小编
浏览次数:
。未来的市场需求将由多项技术创新、市场力量以及全新的商业领域共同推动。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近日就预测并发布了2025年机器人行业的五大主要趋势
机器人领域中使用人工智能的趋势正日益显著。通过融合多种AI技术,机器人能够在更多领域执行更广泛的任务,而且效率更高:
这类AI能让机器人处理并分析从传感器中收集的大量数据,以更好地应对外部环境的多变与不确定性。这在“小批量、高混合”型生产以及公共场合中尤为重要。配备视觉系统的机器人可以回溯和分析以往的作业数据,进而发现模式并进行优化,从而提高精确度与作业速度。
近期,机器人和芯片制造商都在投入研发专用硬件与软件,用于模拟真实环境。这样的“物理AI”使机器人能够在虚拟环境中完成自我训练,依赖经验而非传统编程进行操作。
这些项目的目标是为“物理AI”带来类似“ChatGPT时刻”的突破。借助AI驱动的机器人仿真技术,机器人将在传统工业环境和服务机器人应用领域加速落地。
随着AI技术不断成熟,机器人不仅能通过分析海量数据来提升决策和执行的精度与效率,也开始在模拟环境中进行自主训练并学习“经验”,而不再只是靠编程指令来行动。
通过分析型AI,机器人能够持续优化路径规划、故障诊断以及产品质量监测,减少人工干预。物理AI与虚拟仿真技术结合,为机器人提供了学习与迭代的“实验室”,大幅加速机器人算法和硬件的升级。生成式AI带来高度灵活的交互和创造能力,或将催生下一代人机协作模式。
AI技术的安全性与透明度尚需进一步提升,尤其在工业生产与公共场景中,机器人对环境的错误判断可能导致生产事故或安全问题。
算法与硬件的开发成本依旧高昂,能否通过规模化量产和通用平台降低成本是关键。
以人形为外观的机器人近年来备受媒体关注。人们设想这类机器人将成为通用工具:既能在家中自主完成装载洗碗机等家务,也可转移到生产线上执行组装工作。已有许多初创公司正在研发这类通用型人形机器人。
然而,目前工业制造商更关注的是使这类机器人执行单一功能任务。大多数相关项目集中在汽车行业(该领域在工业机器人应用上一直处于先驱地位)以及仓储物流行业。不过,从现有情况来看,与已有的自动化解决方案相比,人形机器人在工业领域能否实现规模化商业应用和经济可行性,仍需进一步验证。但对于物流和仓储等本身可以从人形结构中获益的场景来说,人形机器人依旧具有可观的市场潜力。
人形机器人在外观与功能上模仿人类,意在实现“多场景通用”的理想,既能完成家庭事务,也可应用于工业环境。
“人形”设计可在与人类共用空间和设备时更具适应性,尤其在以“人为中心”设计的环境(如厨房、公共设施、标准化制造车间)中。未来若能实现在家用和商用层面的广泛应用,或将催生大量服务型应用场景。
研发和制造成本高,硬件和算法都尚未完全成熟,难以在短期内取代针对性更强的工业机械臂、搬运机器人等成熟产品。
动作控制、安全标准和商业模式都有待探索,其实用价值和经济可行性仍需验证。
要想进入供应商白名单,遵守联合国制定的环境可持续发展目标及各国相关法规正成为一项重要要求。机器人在帮助制造商实现可持续性目标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
在生产太阳能电池板、电动汽车电池或再生设备等绿色能源产品时,机器人技术是实现成本效益和扩大产能的关键。制造商在不牺牲质量或可持续性的前提下,可快速提升产能以应对增长的市场需求。
与此同时,机器人自身也在不断提升节能表现。比如,采用轻量化设计的机器人运动部件能降低能耗;分级的“休眠模式”让机器人在不工作时处于节能待机状态;仿生学原理的先进夹具在提供高抓取力的同时几乎不额外消耗能源。
各国纷纷加强对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监管力度,制造业面临日益严格的排放和能耗限制;机器人在提升产品品质、减少浪费、提高产量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机器人能持续、稳定地执行高精度作业,减少原材料损耗、废品率,帮助企业符合环保标准的同时节约成本。在太阳能、电动汽车电池等绿色能源领域,机器人既能大幅提升生产效率,也可保证较高的一致性和产品合格率。机器人本身也在走向轻量化、低能耗、模块化,契合“绿色制造”趋势。
加速推广的前期投入可观,尤其对中小企业而言,仍需寻找适合自身的改造方式和融资途径。部分行业对于可持续生产的意识和技术储备尚待提升,需要更多国家政策与产业合作。
通用制造业在机器人自动化方面依旧蕴藏着巨大潜力。当前,大多数制造企业属于中小型企业(SME),但它们在采用工业机器人时往往会面临前期投资和总体拥有成本过高的难题。
借助RaaS商业模式,企业无需投入固定资本即可享受机器人自动化带来的收益。专注于特定行业或特定应用的RaaS提供商,也能快速提供成熟的解决方案。
对于精度、负载或使用寿命要求并不高的潜在用户,低成本机器人则提供了“够用就好”的选择,从而让更多企业能负担得起并迅速部署自动化。
在制造业之外,建筑业、实验室自动化和仓储物流等领域,正逐渐成为机器人技术崭新的应用场景。多次危机也使得各国政府更加重视在战略性行业中保持本土生产能力。通过自动化技术,企业可以在不降低成本效率的前提下,将生产“回岸”或“近岸”部署。
机器人正逐渐从传统的汽车制造和电子制造领域,扩展至建筑、医疗、仓储物流等新兴行业,市场空间巨大。同时,中小企业对低成本、轻量化、即插即用的需求成为新兴增长点。
机器人即服务(RaaS)模式为企业降低初始投入,让更多中小企业能够享受自动化带来的生产力提升与成本优化。低成本机器人聚焦“够用就好”的应用场景,价格和功能的平衡让自动化在更多细分领域扎根。建筑、实验室自动化等新市场的崛起,意味着对专业化机器人方案的定制与集成需求会持续上升。
RaaS需要完善的服务网络及后期维护能力,还要考虑租赁合同、资产管理等新的商业风控问题。低成本机器人若在安全性、可靠性等方面无法保证,可能影响企业对自动化的信心。不同行业的应用需求和标准存在巨大差异,机器人厂商必须深入行业才能提供有竞争力的解决方案。
据国际劳工组织(ILO)报告,全球制造业仍面临劳动力短缺的挑战。由于人口结构变化,美国、日本、中国、韩国和德国等主要经济体均出现劳动力紧缺现象,尽管各国程度不同,但对全球供应链的冲击已成为普遍担忧。
机器人在一定程度上可缓解制造业的人力不足。它们能执行“脏、累、危险、精细”的重复性作业,让人类专注于更有创造性和更高价值的任务。例如,机器人可以从事乏味的外观质检工作、在有毒环境中进行喷漆或搬运重物。随着机器人技术持续创新(如更易使用的操作界面、协作机器人以及移动机械臂等),企业能够在需要时迅速填补用工空缺。
人口老龄化、就业结构转型等因素令全球制造业用工缺口日益增大,机器人自动化被视为解决重复性、危险性、低附加值工作的首选。
通过将“脏、累、险、精细”的工作交给机器人,人类员工可转向更具创造力、更高价值的工作岗位。协作机器人、移动机械臂等新形态正在快速发展,可在不改变生产线布局的情况下实现灵活部署。劳动力短缺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企业对自动化的接受度,形成较为紧迫的市场需求。
对熟悉机器人操作与维护的技术工人的需求增长,企业同时需要加大培训投入。在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由于劳动力成本相对低廉,机器人推广可能进展较慢。人机协作场景的安全和法律法规仍需进一步完善,以确保人与机器共同工作的合规与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