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自动化”已在来的路上
发表时间:2025-08-14 11:15:27
文章作者:小编
浏览次数:
“灯塔工厂”和“黑灯工厂”,令人瞩目之处都在于质量与效率高标准,以及高度的自动化、智能化,也是我们对现有制造业最高水平的既定印象。
不过,埃森哲在《智造2040:超自动化工厂蓝图》(以下简称《报告》)中指出,无论是灯塔工厂的协同模式,还是黑灯工厂的全自动化场景,都只是制造业演进的中途站。制造业的未来,藏在“超自动化工厂”的蓝图里。
想象这样一个场景:工厂的仓库里,自主移动机器人(AMR)根据实时订单调整路径,还能避开突发障碍;生产线上,AI驱动的机器通过“自主学习”持续优化组装精度,数字孪生技术在虚拟空间同步模拟生产全流程,提前预警设备故障;工人不再重复劳动,而是通过全息界面监督全局,与AI协同解决复杂问题……
如果说灯塔工厂是“人机协同的典范”,黑灯工厂是“机器主导的极致”,那超自动化工厂就是“智能生态的融合”——它深度融合了先进机器人、人工智能(AI)、大数据、数字孪生和物联网(IoT),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智能生态系统。(图1)
今年,全球灯塔工厂总数已达189家,其中中国占79家,制造业自动化升级的蓬勃势头依旧,但变革速度远超以往:当企业还在摸索AI如何优化现有生产线时,下一场技术主导的革命已经到来。
世界经济论坛在《全球灯塔网络:改变观念,提升数字化转型的影响力和规模》中指出,最新一批灯塔工厂呈现3个明显趋势:正在应对数字化“规模化困境”、正在投资一线员工、正在朝着端到端可持续性迈进。
这意味着工厂不能再满足于“走一步看一步”,既要支撑未来五年的稳定运营,更要为未来的变化做准备。到2040年,最具竞争力的工厂将不再是单纯的自动化生产,而是具备自我优化、自主决策、灵活应变能力的“超自动化工厂”。
这场变革的关键,在于打破技术与人力的“割裂感”。就像《报告》中提到的,超自动化不是简单的“机器替代人”,而是让AI、机器人、数字孪生与人无缝融入同一套系统——机器做擅长的重复劳动和精准操作,人则聚焦复杂决策、流程优化和创新突破,二者形成“1+12”的协同效应。
总的来说,实现超自动化工厂的驱动因素可以分为四个领域:劳动力、自动化、AI驱动优化和数字化。
“招工难”正在成为全球制造业的通病。咨询公司德勤与制造业协会在今年4月发布的报告中预测,到2033年美国制造业技能缺口或达380万个岗位,而中国工厂同样面临年轻劳动力不愿入行、资深技工退休的双重压力。
未来的工厂里,“超自动化系统集成师”将监督AI驱动的生产网络,“智能质量专家”会用AI分析和传感器数据确保产品合规,“人机协同经理”则负责制定人与机器的协作规则。这些新兴岗位要求工人懂技术、会协作——既要向AI学习,也要训练AI。
为应对这一转变,前沿的制造企业往往有专门的预算,用于生产岗员工的新技术培训。正如《报告》中调研显示,74%的管理者将“生产知识管理”列为优先项,72%强调“培养持续学习文化”,这些正是劳动力转型的核心。
现在的工厂,自动化往往停留在“局部环节”——比如用机器人焊接,但物料搬运仍靠人工;仓库实现了AGV(自动导引车)运输,但调度效率低下。而超自动化工厂需要的是“全链条打通”。
埃森哲提出五种升级模型:既能用“大规模量产工厂”生产高度标准化产品,也能用“模块化工厂”快速切换生产线,适配定制化需求。以汽车行业为例,宝马引入Figure 02人形机器人后,生产效率直接提升了4倍。
更值得关注的是,多家中国整车厂已借助人形机器人,实现了车身车间近全自动化生产——蔚来工厂用300台机器人实现97.5%自动化率,12名工人即可达成每小时20台车的产能;小鹏汽车的264台智能工业机器人覆盖冲压、焊接、喷涂、总装及电池包生产全流程,实现了完全自主作业。
不过,不同地区对自动化的态度差异显著:65%的中国管理者看好人形机器人在装配线的价值,而欧洲这一比例仅为21%。但无论快慢,自动化的终极目标不是“机器取代人”,而是让人聚焦更有价值的工作——比如优化流程、解决复杂问题。
在最新入选的17家灯塔工厂中,77%的前五大用例是在分析式AI的推动下实施的,9%的前五大用例则发挥了生成式AI的力量。在采用了AI、机器学习、高级分析等数字解决方案后,平均将劳动生产率提高了53%,将转换成本减少了26%。
当下,62%的工厂管理者已将AI视为关键,但多数还停留在“修修补补”:用预测性维护减少设备故障,靠AI优化物流路线。未来,AI需要从“辅助”走向“自主”——比如自主分配生产任务、实时调整工序,甚至在虚拟空间模拟并优化整个生产网络。
凯傲集团的实践颇具代表性。这家物流巨头与埃森哲、英伟达合作,用数字孪生技术构建“虚拟仓库”:在实体改造前,先在虚拟空间测试机器人调度、货架布局,甚至训练AI应对需求波动。通过这种方式,仓库不仅效率提升,还能提前规避潜在瓶颈。
要实现这一步,工厂必须突破“数据关”——38%的管理者认为数据质量是AI落地的最大障碍。这意味着需要搭建更强大的数据平台,让设备、AI和人能实时共享信息,真正让数据“流动起来”。
数字化是超自动化的“地基”,这点企业管理者都有共识,但是大部分的制造企业还停留在基础的认知上:77%的工厂优先考虑网络安全,70%聚焦制造执行系统,却有近半数管理者忽视了数字孪生、工业物联网等“未来技术”。这些技术看似遥远,实则是打通设计、生产、供应链的关键。
数字孪生(可以理解为工厂的“虚拟副本”)能在虚拟空间模拟生产全流程,帮工厂提前发现设计漏洞;工业物联网则让设备“互联互通”,实时传递数据。
未来的工厂,必须从“各环节孤立”转向“全生态互联”——设计端能预判生产难点,生产端能快速响应市场需求,供应链端能灵活应对波动。这需要企业先补好“数字化基础课”,再向更高阶的智能生态迈进。
2040年的超自动化工厂,最根本的变化或许不是技术,而是“运作逻辑”:传统工厂靠“管理”推动,而未来工厂靠“协同”运转——AI实时调度资源,机器人精准执行任务,人则专注于创新与优化。
超自动化工厂,这一未来并非遥不可及。当下的每一步行动——无论是培养员工的数字技能,还是试点数字孪生技术,都是在为15年后的“标配”打基础。对制造业而言,选择早已明确:要么主动拥抱变革,要么在未来被迫追赶。
① “灯塔工厂”是指在第四次工业革命背景下,成功将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5G等数字化生产技术大规模应用,并在生产效率、资源利用率、可持续发展能力等方面取得突破性提升的制造业企业。“灯塔工厂”项目由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与管理咨询公司麦肯锡合作开展遴选,被誉为“世界上最先进的工厂”,代表当今全球制造业领域智能制造和数字化最高水平。
② “黑灯工厂”又被称为智慧工厂,是不开灯也能进行自主化生产,所有流程均由智能机器人或自动化设备完成的现代化工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