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学研融合:对话建谊集团、铯镨科技重塑建筑行业未来
发表时间:2025-08-09 11:21:08
文章作者:小编
浏览次数:
【产学研视点】2025年8月,聚焦建筑行业科技变革的产学研交流在京西举行。产学研视点(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水利工程技术分会、中国企业文化促进会工程建设专委会、中国电子企业协会标准与技术成果转化工作委员会)团队,与建谊集团、铯镨(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领导进行深度对话。这场协会与行业大型企业的交流内容,揭示了建筑行业转型升级的全新路径。活动得到中关村石景山园、创新石景山等区有关科技管理部门的支持。
长期以来,建筑行业被贴上粗放式发展的标签:施工周期长、资源消耗大、标准化程度低。但随着智慧城市、碳中和等概念的兴起,行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转型压力。王教授在交流中指出:建筑业的未来,必须打破搬砖头的传统模式,转向造模块的智能化生产。
这场变革的底层逻辑,在于将制造业的精细化思维引入建筑业。通过标准化设计、工厂化生产、装配化施工,建筑构件可以像汽车零件一样在流水线上生产,现场组装效率提升50%以上。这种模式能降低污染和浪费,能通过数字化管理实现全生命周期监控。
专委会杨雨桐常务副秘书长分享的案例颇具代表性:某高校研发的智能混凝土材料,通过专委会的桥梁作用,成功应用于某建筑集团的装配式建筑项目。这种材料能根据环境变化自动调节强度,原本停留在论文中的技术,如今已支撑起数百栋建筑的抗震需求。
这种高校出技术、企业造场景、协会定标准的模式,正在破解科技成果转化难的问题。数据显示,通过产学研平台对接的项目,技术落地周期平均缩短2/3,成本降低40%。铯镨科技开发的BIM+AI设计系统,依托工业数据资源,实现了从方案到施工图的一键生成。
感官延伸:通过嵌入各类传感器,建筑能实时感知温度、湿度、人流密度,自动调节空调和新风系统;
神经网络:基于5G和物联网技术,楼宇与市政管网、交通系统形成联动,实现能源的精准调配;
自我进化:利用大数据分析,建筑运维系统可预测设备故障,优化空间使用效率。
建谊集团展示的某智慧园区项目,已实现能耗降低35%、空间利用率提升20%。这种建筑+AI的融合,正在让冷冰冰的水泥森林变成有温度的智慧载体。
在企业出海议题中,铯镨科技的实践提供重要启示。通过在中亚建设数字化工厂,将中国的装配式建筑技术输出海外,规避了传统劳务输出的风险,推动中国标准被当地市场接受。某项目采用的全流程数字化管理,使海外施工周期缩短60%,成本优势显著。
这种模式创新的关键,在于构建技术-标准-服务的输出闭环。正如建谊林总所言:我们卖的不是钢筋水泥,而是整套的智能建造解决方案。目前,专委会正计划联合企业制定海外智慧工地建设指南,为中国建造的全球化铺路。
产教融合的讨论指向行业根本:当建筑变成制造+服务的复合型产业,人才结构必须同步升级。某院校与建谊集团共建的现代建筑学院,已开发出虚拟仿真施工课程,学生可通过VR技术模拟操作智能吊装设备。这种上学即上岗的培养模式,使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提升30%。
更深远的影响在于,当95后、00后成为产业主力军,他们需要的不只是重复劳动,而是能通过数字化工具实现创造价值的工作方式。正如一位年轻工程师所说:现在操控无人机巡检工地,比当年父亲爬脚手架安全多了,也更有成就感。
交流描绘的蓝图令人振奋:城市将由数字孪生体驱动建设,每个建筑从设计之初就拥有唯一的数字身份证;施工现场的工人减少80%,取而代之的是智能机器人和自动化流水线;建筑能耗实现零碳目标,甚至成为城市能源网络的节点。
这些变革的背后,是产学研用各方的深度协同。正如中关村石景山园有关负责人总结:科技赋能不是简单的技术叠加,而是重构整个行业的生产关系。当政府提供政策土壤、学界输送创新种子、企业培育产业果实,建筑业的春天正在到来。
这场京西交流,没有华丽的签约仪式,没有夸张的宣传通稿,却在悄然间勾勒出建筑行业的未来轮廓。当科技与产业深度咬合,当标准与市场无缝对接,传统行业正在经历比任何革命都深刻的蜕变。或许不久的将来,我们居住的每栋建筑,都将是产学研合作的立体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