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石化:“智能化工厂”亮丽毛乌素沙漠
发表时间:2025-08-04 16:06:06
文章作者:小编
浏览次数:
乙烯收率从2021年的76.2%提升至78.01%的最好水平,装置平稳率提升至100%,自控投用率达到99.6%以上。兰州石化榆林乙烯装置运行指标持续提升的背后,是兰州石化和昆仑数智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上千名员工攻坚克难,强力推进智能化发展而付出的无数心血和汗水。
截至7月22日,兰州石化榆林乙烯智能化工厂建设中投用的58个专业系统作用发挥显著,实现了乙烯装置全业务数字化、智能化管理,兰州石化由此书写了在毛乌素沙漠腹地建设智能化工厂的传奇故事。
“榆林乙烯智能化工厂是炼化行业第一个全要素智能化工厂,整体技术架构先进,可扩展性强,为国内炼化企业推进智能化建设提供了典范和宝贵经验。”兰州石化榆林化工有限公司总经理李玮说。
“榆林乙烯装置已经迈进国内炼化企业数智化建设的第一梯队。”昆仑数智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兰州分公司总经理张敏说。
在兰州石化建设榆林乙烯项目伊始,同步规划智能化工厂建设,先后建设了ERP、MES、MES2.0+、大机组监测、全流程智能控制等信息系统。中国石油集团作出推进智能化发展的部署后,兰州石化将榆林智能化工厂建设项目的投资额由8000多万元提高到近2亿元,建设系统也由最初的45个扩展到58个。值得一提的是,公司为了提升安全管理水平,先后在304台关键设备上安装了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系统,共计安装加速度传感器1096个、温度传感器120个、边缘计算设备111台,实现生产、设备、安全、环保专业数据的自动采集,为实现本质安全、促进装置平稳运行提供了海量数据支撑。
“以前我在老乙烯装置上工作,裂解炉升温全靠手工操作,大约需要4个小时才能使温度稳定下来。而榆林乙烯装置的裂解炉应用一键智能升温,大约半小时就能达到理想状态,大大提升了生产效率。”兰州石化榆林化工有限公司乙烯运行部技能专家武矗说。
“2亿多数据入‘湖’,让机、泵、塔、管线万多条、一毫秒有数千条数据呈现出来,操作人员只要坐在工位上,就能知道整个装置运行中每一个细微变化,随时作出相应的工艺调整,真正实现了数据决胜。” 兰州石化榆林化工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党委书记杜江说。
榆林乙烯智能化工厂建设和应用中,面临着一个新难题,大部分操作人员都是从老厂抽调过来的,他们缺乏大数据分析、应用的经验,面对智能化工厂运行中产生的海量数据,操作人员大都无法适应。
兰州石化聚智攻关,一方面持续完善和提升各系统模块功能,实施大数据平台和数据治理,建设一体化运营平台,让信息系统与生产过程更好匹配,实现数据标准化运用、数据融合协同、一屏管控、精准调控,确保生产更加优化,技术经济指标、产品产量及创效能力持续提升。同时,公司加强操作人员培训,着力提升操作人员的大数据思维,先后开展技术交流近300场次,开展87批次的上线试运行用户集中培训,培训人数1200余人次。
“个别数据偶尔没有呈现,半夜都能把我的电话打爆,充分说明员工对大数据使用有了深刻的认识。”兰州石化榆林化工有限公司规划与信息化高级工程师翟德宏说。
早在兰州石化榆林乙烯建设项目前,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工业和信息化部就联合发文,将兰州石化乙烷制乙烯项目列为国家乙烷裂解制乙烯示范工程。其中,先进智能化工厂创建示范是重要的内容。
兰州石化和昆仑数智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密切配合,采用云平台、边缘计算、5G、人工智能、知识图谱等数字化技术,构建了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和业务运营数据中台。智能化工厂上线运行一年来,认知程度、应用水平持续提升,应用效果逐步显现,为国内炼化企业智能化建设提供了示范借鉴。
生产运行方面,通过应用全流程智能控制,能源管控系统的应用实现了动态能效评价和工艺参数分析,预计每年可节能1.25万吨标煤,分析仪器数据自动采集系统的应用使中心化验室每年节省近180人的工作量。
在安全环保方面,应急和融合通信系统的应用提升了现场施工过程、人员、环境的感知监控能力,强化了应急处置的分析预测能力,现场作业和应急指挥调度的协同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危险源数据及时对接系统的应用,使办理作业票的效率提升30%,为企业安全平稳生产注入了新动能。
“随着智能化工厂应用的不断深化,新的需求不断涌现,如何加快开拓新功能是我们面临的考验,我们将加强业务钻研,加快数智化转型和一专多能人才培养,为中国石油炼化企业智能化发展贡献兰州石化方案。”李玮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