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伟达CEO黄仁勋:中美AI差距不大AI机器人会在五年后普及
发表时间:2025-05-02 21:02:37
文章作者:小编
浏览次数:
英伟达首席执行官黄仁勋近日在美国华盛顿参加“山与谷论坛”(Hill & Valley Forum)活动。黄仁勋在活动中表示,他希望特朗普政府能改变芯片出口规则,“世界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中国在人工智能(AI)领域“并不落后”。
该论坛是一个汇集了美国科技公司高管和政府官员的聚会,会讨论科技前沿发展和有关政策动向。黄仁勋在活动中称,中国正成长为美国在技术领域的强大竞争对手。他表示,中国本土企业拥有令人难以置信的计算能力,在网络技术和软件能力方面也同样出色,这些都推动着中国AI的发展。“过去几年,他们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中国没有落后,中国就在我们身后,我们非常非常接近了,”他说。
问:你提到 AI 是一场新的工业革命,其中 AI 工厂处于核心地位。解释一下什么是 AI 工厂,以及为什么在 21 世纪的经济中理解它很重要?
答:AI 是一种新技术,它与过去的软件不同,能够实现过去软件无法做到的事情,这是技术层面。以前,人类靠打字写软件。现在,机器也能生产软件了。AI 工厂就是一台大型超级计算机,通电后就能生产 token。token 是基础单元,可以转化为数字、文字、图片、视频等,这些都是智能的形式。所以,AI 工厂专门生产 token,这就是它的主要功能。
从基础设施层面来看,这也是我们认识到 AI 可能是一场非凡工业革命的原因。这项新技术将催生一个新行业,即 AI 工厂。但它还将回过头来变革和改造每一个其他行业。所有这些 token 将进入医疗保健、教育、金融服务、工程领域等。我们每天都在软件编程和供应链管理中使用 AI,它即将进入制造业等。因此,当你从这三层来看时,很明显,这场革命与电力一样具有变革性和影响力,它将彻底改变每一个行业,这是一场工业革命。
问:如今,很多人都在谈论全球 AI 竞赛。美国政府需要采取哪些措施才能赢得这场竞赛,率先拥有最先进的 AI 技术?
答:要在这场竞赛中表现出色,首先要深入了解竞赛本身,清楚自身所拥有的资源、优势劣势等。从技术层面看,要重点关注知识产权。值得注意的是,全球约50%的AI研究人员来自中国,这一因素不容忽视。就AI工厂来说,要在这方面领先,能源是关键。就像上一次工业革命中,能源将原子转化为各种实物一样,现在我们通过AI工厂,将电力转化为token。
此外,应用层面也至关重要。上一次工业革命的赢家并非发明技术的国家,而是那些最快应用技术的国家。美国当时在应用钢铁和能源方面比其他国家更快。如今,我们也要积极拥抱AI技术,不惧怕它,重新培训劳动力,鼓励大家采用它。总之,AI竞赛的每个层面都有独特的挑战和机遇,需要全方位应对。
问:媒体常强调 AI 可能导致大规模失业。如何看待AI对就业市场的影响?有哪些我们目前尚未想到的新工作类别可能会出现?
答:我们可以从不同层面来看这个问题。在基础层面,AI的发展改变了软件开发方式,创造了大量新工作。比如在旧金山,AI带来了新的工作类型。过去由人类在CPU上编写软件,现在变成了在GPU上由机器学习生成软件。AI相关技术不断涌现,创造出众多就业机会。
再看AI工厂,这需要能源输入,输出token。建设运营AI工厂会带来大量工作机会。比如建造厂房等基础设施需要木匠、钢铁工人、泥瓦匠等,还有低压工作、IT和网络工作等,整个周期大约三年,需要大量新技工。这说明技工工作至关重要,是国家建设的必需。我们应鼓励人们从事电工、管道工、木匠、钢铁工人等技工工作。
更进一步,AI智能体正在改变医生、金融专业人士、客服人员等工作。在英伟达,软件工程师借助AI助手让生产力显著提高。我们聘用了更多员工,因为能创造更多产品满足需求,从而增加收入和雇佣能力。所以,不是AI取代工作,而是使用AI的人和公司会取代未使用者。总之,AI会带来新工作机会,同时改变现有工作。
问:最近有很多关于将制造业带回美国的讨论。同时,AI领域的人提到数字孪生技术,认为它能助力制造业复兴。苹果公司首席执行官蒂姆·库克曾表示,把iPhone生产转移至美国的主要障碍是缺乏高精度机械臂技术。AI似乎在很多方面都是推动制造业和回流的关键技术。你对此有何预测?
答:首先,制造业不再依赖低成本劳动力,而是靠技术驱动。现在的先进工厂就像大型机器人,内部协调众多小型机器人。我认为,从硅片到 AI 超级计算机的端到端制造能力,为我们行业带来了巨大机遇。我很高兴看到美国政府鼓励将制造业回流国内,这能创造高质量就业机会,我们全力支持这一趋势。
其次,如果不掌握先进制造技术,就会在全球产业竞争中落后。AI行业的发展将受能源可用性推动,各国都希望参与其中。AI超级计算机本质上是数字形式的“发电机”,就像过去人们对发电机产生电力的认知转变一样,现在我们称其为数字形式的“电子”。
为了参与这一新兴产业,我们必须在美国制造产品。而且,由于制造业高度技术密集型,我们应先在数字孪生中进行设计,就像英伟达在设计复杂芯片系统前,会在数字孪生中模拟数月,确保制造时的完美无缺。同样,我们可以为工厂创建数字孪生,用AI操作和管理,实现完全数字化运营。未来,每个工厂、车辆、建筑甚至城市都将拥有数字孪生版本,这都离不开AI技术的加持。
答:AI驱动的机器人其实已经逐步进入我们的生活。例如,自动驾驶汽车本质上就是一种机器人,Waymo经过十年发展,如今已在美国多个城市成功运营。未来,机器人将更快地融入日常生活。与汽车不同,机器人多在受限环境中工作,无需具备通用性。从机器人原型到高产量产品,我们预计需要 5 年左右。目前我们已拥有功能较为完善的机器人,5 年内有望看到大量机器人从工厂走向市场。(文/腾讯科技特约编译无忌)